为什么不同品牌2.0ml烟油烟弹耐抽程度不同
实际上,换弹式小烟烟弹容量小这是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非品牌不愿意增加烟弹容量来打市场,而是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实在难以突破一些难关。
这些难关是什么呢?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格物采访了行业内头部品牌的研发部负责人以及供应商,以期好好聊清楚烟弹容量的问题。
换弹小烟使用寿命、结构设计给容量套上枷锁烟弹的构成很简单:雾化芯、油舱与气道。
在同一体积的烟弹中,雾化芯与气道的体积越大,油舱的体积越小,储油量也越小。目前市场上的换弹式小烟出于便携性的目的将烟弹设计的比较小,储油量自然就大不到哪儿去。
此外,发热体与气道之间会预留部分空间用于散热,烟油在发热体作用下雾化的温度高达200到300度,这一小块散热空间也抢走了烟油填充的空间。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MOTI魔笛的S,S在起初为了追求极致口感,采用的是棉芯烟弹,而后产品迭代推出了S lite改为陶瓷芯烟弹,但是烟弹容量却降低到1.2ml。出于用户体验的考虑,MOTI将烟弹设计为4颗一盒,可是还是遭到用户强烈的不满。
为什么一颗烟弹只能装进1.2ml的油呢?
对此MOTI产品研发负责人Kaf表示,相同烟弹模具的情况下,陶瓷芯的烟弹容量是低于棉芯烟弹的。陶瓷芯相对棉芯体积更大,MOTI S在产品迭代至MOTI S Lite即是在同样接口的情况下由棉芯弹转为陶瓷芯,保持了外观设计上的平迁,陶瓷芯占雾化舱空间更大,烟油容量就下去了。
面对消费者对于烟弹不耐抽的反馈,MOTI只能改变原本的工业设计,将烟嘴拉长,使原本仅1.2ml的容量增加到1.5ml,再增加到1.8ml。出于成本考虑,烟弹数量也由4颗一盒改成3颗一盒,实际上相比1.2ml4颗烟弹,总量只提升了一点点。
棉芯厂老板也告诉格物相似的逻辑。无论哪个品牌找他代工生产,首先看的还是品牌产品的设计ID,因为外形决定结构而结构决定容量。
而且各大品牌也基本约定俗成将容量控制在1.5ml到2.0ml之间,就算其中有结构上的调试,也很少跳出这个区间。
业内普遍采用1.5ml到2ml的烟弹容量,也是有自己的考量的。
目前无论是陶瓷芯还是棉芯,都存在一个使用寿命的问题。
电子烟作为替烟减害的产品,约定俗成大约200口的口数约等于一包卷烟的抽吸口数,而2ml的容量恰好提供了相当的抽吸口数。
首先就是使用寿命问题。
格物这里说的使用寿命并非极限使用寿命,而是厂家为保证烟弹的安全可靠而设计的使用寿命
对雾化芯使用寿命影响最大的是积碳。玩过注油式大烟的玩家应该知道,积碳是烟油中的香精糖分等成分在高温下碳化并附着在雾化芯上。
打个比方,就像开水壶在水开的过程中,其中的微量元素析出并附着在水壶上形成水垢。两者都会恶化导热效率,水垢是导热系数小,热量更容易透过水垢,局部过热;而积碳是导热系数大,热量更难透过积碳,局部过凉。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现在市场上果味凉油陶瓷芯雾化弹,往往抽了一半后就慢慢没果味了,只剩一股凉劲。
这是因为香精需要高温来雾化,温度降低,香精雾化不完全,口感就逐渐变差了。凉味剂的沸点较低,积碳后雾化的基本只剩凉味剂了。
除了积碳,雾化芯本身的材料也会影响使用寿命。
据棉芯代工厂老板表示,棉芯的使用寿命主要是看发热丝的形状和使用功率,以及棉花的导油性。导油性又收到棉花本身材质、致密结构与纤维长度的影响。
首先是机器设置的功率,功率越高,温升越快,越容易积碳或干烧糊芯;可是发热丝功率不够的话,温度不够高也解析不出烟油中的香精成分。
然后是棉花的导油性,油通过棉花这个导油介质到发热体,其中棉花纤维与纤维之间像水管一样,油自上而下流入。棉花的结构越致密话,导油能力差就容易干烧糊芯;将棉花调松一点的话,油是很快导过去了,不容易干烧,使用寿命长但是却不能避免漏油的情况。
棉芯厂老板告诉格物,目前市场上预注油的棉芯最大容量可以做到10ml~15ml,抽吸口数在3500口左右。换弹式雾化器是根本不需要这么大的容量的,因此该容量基本上用于一次性雾化器上,还需要适配相应的电池容量或充电方式。
厂家在烟油、器具、棉花、发热体上寻找最佳平衡点,平衡不好就很有可能发生漏油等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
蛮久之前,陶瓷芯工艺还不成熟的时候,还会出现抽吸过程中掉粉的问题。麦克韦尔也就此改善了工艺流程,使用高压水流反复冲洗陶瓷胚再烘干,确保使用寿命内不会掉粉。要是像刚刚格物举例的自行打孔注油的话,那就是自己作死了。
然后是抽吸口数问题。
用户之所以抱怨烟弹容量不够,实际上并非“容量”太少,而是烟弹不耐抽而造成的容量可能不符合标定容量的错觉,有的品牌2.0ml的烟弹不如其他品牌1.8ml的烟弹耐抽之类的。
那是不是品牌虚假宣传,实际标定的2.0ml的烟弹容量并没有2.0ml呢?非也,这还得从产品设计逻辑来讲起。
以换弹式小烟中的大功率产品maga pro为例,大功率下耗油速度就会更快。而且有消费者发现,在屏显烟弹余量为0时,把小胶布贴在烟弹底部中间的接触点的话还可以接着抽。
这是为什么呢?
”棉芯有一个很大的bug,棉芯组装还做不到全自动化,在导油介质方面是比陶瓷芯不稳定的。”Kaf说,“棉芯只能通过工人手工或半自动组装,它的公差偏移量就比较高。“
工差出现在诸如棉花与发热丝的接触、接触缝隙和发热丝之间的间距等地方,导致棉芯烟弹在品控和产品的最终呈现上会发生较大的浮动。这就导致MOTI在设计烟弹余量的屏显时具有强烈的不可控性。
除此之外Kaf表示,因为目前无法检测用户在抽吸时的气流强度,在不同场景下不同抽吸强度雾化掉的烟油是无法测算的,因此MOTI选择以极限损耗来量定抽吸后剩余的烟油。
换句话说,每一口都按功耗最大、油耗最大的情况来测算。中途小口口吸或者是油耗低的使用场景,它的油耗显示仍是最大值。
如此设计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棉芯公差问题导致的不可控性还规避了糊芯后发热体加热塑料毒气、陶瓷粉尘等问题,在安全性上有了保障。
这也解释了同样容量的烟弹为什么有的耐抽有的不耐抽的问题。换言之,我们在讨论容量时我们究竟在讨论什么?其实我们讨论的是口数,是续航。
就像汽车一样,油箱容量相等的情况下,我的车发动机功率大,功耗大,自然吃油更快。不同品牌的烟弹虽然容量基本一样,但是设备的功率功耗不同、抽吸环境不同,都是会影响抽吸口数的。
事实上,容量在电子烟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是特别重要的点,之所以强调容量是因为用户希望烟弹能耐抽。实际上油多不一定抽的多,还是看品牌在口感和口数上的取舍。
为什么这么说呢?
棉芯厂老板告诉格物,这还得看器具的表现力。如果品牌追求比较湿润、浓密的口感,除了需要器具具备强大的解析力之外还对发热体的功率和雾化芯的进油速度有要求。功率大、进油快就雾化快耗油快,口数就下降了。
这就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是要口感还是要口数。所幸,现在市场上的选择非常丰富,一切都看用户的选择。
生产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
无论是棉芯还是陶瓷芯的生产都存在不可控因素。
首先是陶瓷芯烟弹的注油环节是存在误差的。
据Kaf表示,在烟油填充的过程中,注油泵长期使用的老化会出现大约0.1ml到0.15ml的偏差,为了不让油过多从气道流出来,只能在注油环节少注油0.15左右的量。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拿到手的烟弹都会存在一个小气泡的原因。
如此一来,厂商标定的2ml烟油最多只能注入1.8ml到1.9ml,如果碰巧注油泵发生少注油的偏差,那烟油存量就只剩1.7左右了。这也是自动化生产不可避免的风险和弊端。
棉芯烟弹也存在一定误差。
棉芯厂老板表示,棉芯烟弹为了防止干烧需要一个润芯的过程,这个概念大烟雾玩家一定也很熟悉,在注油后需要静待棉花导油一小段时间后才能使用,这个过程需要厂家注油时需要预留润芯的油量,润芯需要的油量只是一个大概的范围,这就导致厂家在计算烟弹里的容量时并不会很精准,但总的来说还是陶瓷芯烟弹的误差大一些。
事实上,纵观电子烟的行业发展,绝大多数厂商和品牌始终围绕用户痛点不断探索突破。从换弹式小烟成为市场主流到现在,陶瓷芯在使用寿命内掉粉等诸多问题都被一一攻克。棉芯的漏油率、炸油率也在不断下降。
棉芯厂老板告诉格物,用户常说的漏油其实在棉芯生产的术语中应该叫渗油。
之所以漏油是因为棉芯不断导油导致油向外渗透,受热胀冷缩的影响,天冷的时候渗油慢;天热的时候渗油快,这是不可控的,只能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去优化。
这就是油芯分离结构诞生的缘由。棉芯厂老板表示,封闭式油舱的棉芯弹是100%会渗油的,根据环境不同在3到5个月左右必定会渗油。
既然不能变更物理规律,那就在结构优化上下手,先把进油口封住,在使用时再接入雾化芯组成烟弹,从组成那时候起3到5 个月内仍会渗油,但是没理由一颗烟弹这么长时间还抽不完吧。
看到了各从业者为改善用户体验做出的种种,我们也需要对行业持宽容的心态,静待新技术带来惊喜。
本文关键词
- 烟弹
- 烟油